西洽会,本是一个中国东西部交流合作的盛会,但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欧美人、中亚人、非洲人、日韩人……各种肤色的嘉宾操着不太熟练的中文,游走于西洽会的各个会场、展区。虽然“老外”年年见,但今年他们的功课做得特别足,“因为我们国内很多企业家朋友都很关注西洽会。”
今年上会的西方人多为“知华派”
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大谈波兰企业关注西洽会的是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中国区首席代表尤德良,一个帅气的波兰小伙。记者在今年的西洽会采访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与外国人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倒不是因为记者的外语水平突飞猛进,而是从法国、波兰等国政府官员到俄罗斯芭蕾舞者,人人都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因为我们需要和中国的朋友有更密切的交流。”尤德良的普通话是被派到中国的两年时间里才学到的。今年参会的外国嘉宾提前做的功课不只语言一关,也对中国,特别是陕西的经济发展、工业格局了如指掌。尤德良重点向中国客商推介的是波兰的机械类产业,“因为我知道西安有着很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实力,所以这次我主要推介的就是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产业。”
而另一位来自欧洲的官员,法国摩泽尔省地区发展署驻中国代表范佰德则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讲述着他对陕汽、法斯特等汽车业企业主要产品的了解,“他们在齿轮、内燃机等汽车部件上的优势,都是我们期待能合作的。”之所以了解这么多,是因为这位来自“法国的荣誉”标致汽车主要配件生产区的官员,最大的期望就是在西洽会上寻找到去法国生产汽车的“中国朋友”。
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去年西洽会上的西方客商,还主要是向中国推介自己国家的产品,从意大利顶级葡萄酒到韩国电子产业,不一而足。但今年,外国嘉宾则更多的是想把中国企业“引进”到欧洲去。虽然这种现象此前也有,但更多地集中在中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一般加工类行业,而此次,更多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支柱型产业。
这从4月5日举行的中外企业项目对接会上就可窥得一斑。此次对接会共有来自美、俄、英、法、德、日、韩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与国内众多省份的企业代表共350多人。在当天洽谈的30个项目中,外国招商项目占据一大半,其中多个项目涉及汽车、新技术、能源、机械、化工等支柱型产业。“因为欧洲现在的情况确实不景气,所以我们需要向中国朋友更加敞开大门,赢得合作,这对两国都是有好处的。”范佰德说。
其实,包括我省企业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着这种“走出去”到欧美国家,发展核心、支柱产业的机会。在本届西洽会上,就首次举办了中国西部海外投资融资暨并购洽谈会,荣华、银桥、大唐西市、双维等我市企业纷纷和陕西海外投资公司签署投资海外项目的合约,旨在进一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经过多年发展,我相信我们的企业也具备了走出国门,投资、并购海外重点企业的能力。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向整个产业的更上游拓展,掌握更核心的竞争力,投资海外企业能够让我们尽快地实现这一目的。”参与签约的我市一家企业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西洽会应成为双向合作更合适的平台
虽然西洽会的国际影响在日益扩大,上会的中外项目也越来越多,西洽会为适应这种变化也先后增加了中外企业项目对接会、陕西与荷兰北方三省友好城市经贸交流会、中国西部海外投资融资暨并购洽谈会等多项活动。但这种改变的速度在部分外国嘉宾看来还显不足。
“在西洽会上,有一家中国企业对我们波兰的工业项目很关注,我们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但是没有合适的机会给他们更形象的展示我们波兰的优势,所以只能在会后再联系。”对此,尤德良表示有些遗憾。
而在此次西洽会上留下遗憾的还有安永会计事务所的王俊杰。安永会计事务所作为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王俊杰曾参与多个中国企业投资、并购海外项目的工作。他说:“海外投资、并购并非抄底那么简单。”企业继续运营的资金准备、所在国劳工保护的相关法律、原有员工的情绪及稳定性、市场对于企业易主的接受程度等都可能影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成败。“我们本想借西洽会,向具有后发优势的陕西企业介绍应该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税务、商业、技术、运营、法务等多方面的尽职调查,但是很遗憾,并没有太合适的机会。”
对此,上述我市企业负责人说:“西洽会上中国与国外企业双向交流的氛围已经形成,就应该有从提前的项目介绍到项目路演,以及海外投资交流的翻译、背投、会议室等硬软件支持,让西洽会成为国际双向合作更合适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