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首页 > 资讯中心 > 统计数据

今年前3季度福建省蔬菜出口量减价涨

来源:福州海关    发布时间:2012-10-30 15:21:02    浏览次数:3030

据福州海关统计,今年前3季度,福建省蔬菜出口33.5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减少13.7%;价值6.1亿美元,下降11.5%。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823美元,上涨2.5%。

一、 今年前3季度福建省蔬菜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总体出口较为低迷,9月份出口量升价跌。今年3月份,福建省蔬菜出口量达到5.8万吨的年度高峰后,之后总体出口走低, 9月份出口回升,当月出口2.9万吨,同比增加1.9%,环比增加20.9%。出口平均价格从今年3月份以来总体走高,但9月份下跌,当月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009美元,同比下跌10.2%,环比下跌5.2%。

(二)一般贸易出口占绝对主导地位。今年前3季度,福建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蔬菜33.3万吨,减少13.7%,占同期福建省蔬菜出口总量的99.2%。

(三)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出口主体。今年前3季度,福建省私营企业出口蔬菜19.7万吨,减少13.2%,占福建省蔬菜出口总量的58.6%。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1.7万吨,减少16.2%,占34.8%。

(四)主要出口东盟、日本与韩国。今年前3季度,福建省对东盟出口蔬菜11.6万吨,减少4.6%,占同期福建省蔬菜出口总量的34.7%;对日本出口9.2万吨,减少1.5%,占27.4%;对韩国出口2.7万吨,减少37.6%,占7.9%。

二、当前蔬菜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蔬菜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品普遍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蔬菜栽培一直沿用传统栽培制度,由于人多地少,尤其是近50年来,人口迅速增加,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增加,造成蔬菜生产片面追求产量的同时,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并未得以有效实施。多数菜农依然沿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和方法,遮阳网、无公害栽培、立体种植和有机蔬菜栽培等技术推广应用步伐缓慢,良种引进繁殖和试验示范还十分薄弱,品种更新周期长,品种种植结构亟待调整。目前我国蔬菜种植生产普遍存在着加工率低,产品单一,加工技术较差,产品档次不高等诸多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趋严制约蔬菜出口。随着国际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和技术性保护措施明显增加。今年以来,欧盟、日本等地区分别提高了农产品的药残限量标准,日本决定将2006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中的暂定标准变为永久标准,许多缺乏实验依据的农残检测标准都变成一律标准,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这一措施违反WTO/SPS原则,并将对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我国出口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相对落后,国内农药使用不当而存在质量隐患,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蔬菜偶有出现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而遭拒收、扣留,终止合同或停止进口的事件。今年5月份,绿色和平组织揭发香港3家大型超巿出售的蔬菜含禁用农药及残余农药超标,并在广东的供港菜场抽取泥土、水源及蔬菜样本,全部验出禁用农药“氟虫腈”;规模化、专业化种植蔬菜的“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也被曝光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土传病虫害加重、土壤理化现状恶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以及自毒抑制等问题已非常严重。

(三)欧债危机导致国外食品消费意愿下降。欧债危机改变了欧元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民众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食品采购倾向于少量、多频次购买。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失业率维持在8%以上;欧委会网站公布,2012年9月,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5.9,较上月下降1.3个点,创2009年5月以来最低值。同月,欧盟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3.9,较上月下降1.2个点,为今年以来的月度最低值;与此同时,日本央行10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制造商对第三季度商业景气状况更加悲观,突出经济复苏步伐将被延迟;日本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40.1,较上月下滑0.4点。尽管欧盟、美国陆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但总体看,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和需求不振的情况可能常态化,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正处于农产品收获的季节,出口企业反映,当前国外客户正处于观望期,下单谨慎,中间贸易公司对未来价格走势也难以判断,采取少量采购、随行就市的措施,许多大宗农产品出口呈“量减”的态势,订单减少情况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