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13年第63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实施临时反补贴措施,并将于9月20日起,对赫姆洛克半导体公司和AE多晶硅公司等企业征收6.5%的临时反补贴保证金。
“实际上,6.5%的临时反补贴保证金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除了上述两家公司外,其他几家公司经调查仅获微量补贴或无补贴,因而未被要求征收临时反补贴保证金。”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高宏玲对记者表示。
反补贴初裁影响小
2012年7月20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展开反补贴立案调查。根据商务部公告,调查机关初步裁定,在本案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存在补贴,中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受到实质损害,而且补贴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此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调查机关的建议作出决定,自2013年9月20日起,将采用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的形式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被调查产品实施临时反补贴措施。
今年7月,商务部已对原产于美国的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税率从53.3%至57.0%不等。
“实际上,真正能够对国内企业起到保护作用的要数反倾销税的征收,这一点从税率上就可看出。”高宏玲说。
商务部上述举措均在人意料之中。此前,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终裁结果为:对中国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征收18.32%至249.96%不等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至15.97%不等的反补贴税。
国内一不愿具名的多晶硅进口商透露,当前中国多晶硅生产成本价在20美元左右,美国企业的成本价在20美元以上,但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多晶硅产品含税价仅为19美元左右,明显低于成本价。
据高宏玲透露,目前,国内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停产,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如保利协鑫等勉强维持。美欧韩多晶硅产品占我国多晶硅进口市场的80%以上,其中从美国进口的多晶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0%左右,而中国多晶硅企业主要竞争对手仍为韩国企业。依据此前的光伏价格谈判承诺,国内进口量最大的德国多晶硅暂时逃过了反倾销制裁。
终端消费市场待拉动
“现阶段,每个国家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其中光伏产业作为使用成本最低、对环境危害最小的产业成为支持的重点。可以说,各个国家的光伏产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江家喜说。
在我国光伏产品遭受欧盟以及美国反倾销调查之时,按照WTO规则,我国也可以对其产品发起相应调查。但是由于美欧国家太阳能板以及光伏组件产品对我国出口不多,调查也就无从谈起。
而多晶硅作为光伏组件的上游产品每年的进口量价均逐年递增,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年2月。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2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7991吨,环比增加17.7%,同比增长4.9%。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进一步跟踪调查显示,2月份也是自2011年以来(除2012年9月之外)我国多晶硅单月进口数量最多的月份。进口单价方面,2月份多晶硅进口均价延续1月跌势再创历史新低,大幅下挫至17.7美元/千克,环比下降4.17%,同比下降37.1%,较2012年全年均价下滑30.2%。
由“量价均增”到“量增价跌”,多晶硅产品的进口引发各方关注。
“这种情况出现后,肯定会对我国企业造成影响。美、韩等国家多晶硅生产技术较为成熟,产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也极具优势,我国企业要想追赶需要较长时间。”高宏玲说。
事实上,自去年商务部启动多晶硅反倾销调查以来,就已经收到来自光伏制造业下游厂商的诸多不同意见。他们的普遍担忧是,在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特征仍未有实质性改观的现状下,多晶硅“双反”带来的国内多晶硅价格上涨,最终可能加重下游制造业的成本负担。
高宏玲表示,这一担忧不无道理,“我们更希望企业能够加大对产品生产技术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然而,目前国内太阳能产品还没有在百姓家庭中得到大面积普及,企业利润率提升不上去,技术投入则相对较少。因此,未来政府方面要加大力度扩充终端消费市场,仅仅依靠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并非长久之计。”